□據新華社電
  27日零時,全國假日辦公佈了三套法定節假日調休備選方案,並公開征求意見。很多網民稱,儘管民意調查是種進步,但遺憾的是這三套方案都不那麼讓人滿意。自從黃金周制度實施以來,怎麼放假就一直是眾口難調的熱門話題,被業內人士形象地稱為“閑愁”。我國旅游休閑消費需求持續“井噴”,幾乎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求之不得的事情,是典型的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帶來的“閑愁”。
  這三套方案,共同之處是維持春節長假不變,確保中華民族最重要節日的七天黃金周“雷打不動”。而最主要旅游季的國慶節3天法定假日,提供了不調休、調休5天、調休7天三種情形。元旦、清明節、勞動節、端午節、中秋節各放假1天,在逢周末理所當然補休基礎上,分為不調休或逢周二四調休兩種情形。
  三方案調查迅速成為27日最熱門話題,在多個網站上網民投票超10萬。網民投票結果較為一致,支持率最高的是C方案,超過50%的網民選擇,其次是A方案和B方案。然而網民更多的反饋是“哪個都不合理”。“AB方案,硬生生地把國慶7天長假取消了,以後我們找什麼時間出門旅游呢?”“大家選得最多的C方案,和目前的放假安排基本沒有區別,還可能少一個小長假。”不少網民認為這樣的方案實際上是倒退了。
  假期質量待提高。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、休閑學專家樓含松認為,人們期待更多假期,說明國人的休假需求很大,這和當下大家工作、生活壓力巨大以及對精神追求更多密切相關。“國家設置公共假日時不能只關註假期本身,更應該考慮傳統文化習慣。譬如春節時人們需要回家走親訪友,那就可以提前幾天放假,時間也可以適當延長。”
  浙江大學亞太休閑教育研究中心潘立勇教授則表示,我國現有的公共假日,從國際上來說並不算很少,處於中等位置,但人們感覺“休不夠”,關鍵還是假期質量不高,合理、自由安排休假的支配度不夠,是一個“怎麼利用好”的問題。
  潘立勇認為,長假不應該過度鼓勵。“長假使休閑需求集中釋放,使景區承載了過度的生態壓力,帶來了假日經濟的虛假繁榮和大量的社會問題,而不是一種體現人文性、合理性的休閑經濟。”潘立勇說,最根本的還是要完善帶薪休假制度,讓國人能夠自由地使用休假的時間和空間,真正體現休假的意義。
  黃金周長假本身存在內在衝突:既要為一些人解決“閑”的問題,又要為一些人解決“錢”的問題。長假調休與否,既要算經濟賬,也要算社會賬,但首先要算大賬,即在現有城鄉二元化社會格局下,如何確保兩億多農民工放假休息、回鄉探親的權益。這些人不經常上網,在各種網絡投票中是“沉默的大多數”,但不能因此而忽視他們的真實需求。今年國慶節黃金周過後,全國假日辦開展的網絡調查為期兩天,答卷者突破200萬人,但相對於我國4億多網民和國慶節4億多人次的旅游者來說,確實不具有統計學的說服力。因此有不少群眾擔心“官員上網看看貼,專家討論開開會”就決定全國的法定節假日調休安排。所以征求民意的方式本身,就面臨如何貼近群眾、貼近基層、貼近真實生活的問題。
  黃金周長假調休為人詬病,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長假集中旅游,造成景區景點人滿為患,安全隱患突出,旅游幸福指數降低。對此,我們迫切需要換種心情看長假。與其通過裁減長假日、提高門票價格,像房地產限購、限貸一樣“限玩”,不如鼓勵更多人自己做主、休閑度假。國家放假要科學、合理,國民休閑也要自我做主,學會“休閑”、適當“消遣”、自主“游玩”。
  (原標題:網民評“放假三方案” “都不那麼讓人滿意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r06arusu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